走进巴南区圣灯山镇滩子口村的铁皮石斛林下栽植基地,一排排林下木桩整齐划一,一框框铁皮石斛种苗生机勃勃。
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林间,一幅劳作画卷徐徐展开。
这一切,离不开镇人大代表、滩子口村党委书记杜朝均的辛勤付出。
立足资源禀赋 走出强村富民新路径
2020年10月,杜朝均在外出学习时偶然了解到石斛产业,被其深深吸引。
回村后,经过村“两委”反复研究并从浙江邀请石斛种植专家来村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,最终认定滩子口村的海拔气候、温差环境、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,是近野生种植石斛的绝佳环境。
于是,该村决定以“村集体牵头+社会资金参与+村民闲置土地入股”的方式确定了石斛种植项目,在滩子口村七社利用悬崖峭壁、荒滩荒沟和四荒地等闲置自然资源试点种植石斛。
历时4个月的开荒整治,第一株金钗石斛于2021年3月在滩子口村七社悬崖上种下。同年,杜朝均利用悬崖峭壁、荒滩荒沟发展种植金钗石斛10万株、铁皮石斛2万株。种植石斛不单用于销售,还可发展观光农业,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游玩。同时,石斛也能做成盆景,供游客选购。
村民看到了村里石斛种植发展越来越好,纷纷把自家田地入股。
由于房屋正好位于石斛种植区域,村民张学堂就将房前屋后场地提供给基地,用于摆放石斛盆栽。这样一来,他可以获得入股分红、石斛盆栽销售分红。
此外,他将自家农房打造成了农家乐,每年餐饮服务收入就有1万余元。
随着项目不断发展壮大,村民也尝到了创新发展的“甜头”。
目前,村里有10余名低保户、脱贫户在种植基地打工。遇到农忙时节,每天用工人员可达50余人,每年用工人数总计达2000人次。
强化品牌建设 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
“石斛鲜花可以食用,也可烤成干花做成代用茶。我们全面推进石斛产品精深加工,打造石斛粉、石斛片、石斛枫斗等系列产品。”杜朝均说。
除了“长”在石头上的石斛外,滩子口村还在林地试验种植附着在树上生长的铁皮石斛,并引进种植了30亩中药材黄精,将滩子口村的中药材种植项目打造成以近野生石斛为主要产品,集科研试验、教学推广、食品、药品、护肤品等于一体的大健康产品产业链,并在全镇推广。
在杜朝均的带领下,村民们也借着种植石斛的收益,开始发展“庭院经济”。以村集体牵头、村民入股参与的模式,在各家庭院及周边树木上进行盆栽种植和近野生种植铁皮石斛,还在庭院周边的山石上、堡坎上、树桩上种植金钗石斛,将每一个院落都打造成独具特色的“圣灯仙草—石斛小院”。
滩子口村还充分利用圣灯山的旅游优势,开发多种销售模式,以认养种植方式销售石斛;推出“石斛小院”系列食材体验等。
2024年以来,该村通过荒山荒沟、闲置林地、庭院盆景种植等不同方式,近野生种植铁皮石斛400余亩100余万株、近野生种植金钗石斛200余亩60余万株,年产石斛鲜枝2万斤,可供认养附树近野生种植铁皮石斛桩4000棵,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盆景2000余盆,实现年产值约500万元。
如今,该村石斛种植已达800余亩,成为圣灯山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。
多点发力助推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
随着石斛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,创新管理模式与营销方式成为了滩子口村面临的新难题。
刚开始,村民们都是自家种、自家卖,且基本是线下销售,每到收获的季节,只有等客商们上门收购,极其被动。
为进一步打通销售渠道,推动特色产业与村集体经济的融合,杜朝均注册成立了重庆垦迪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与村集体经济并轨运行,形成了“村集体+公司+农户”发展模式。同时,他们将石斛进行加工,统一包装、统一销售,通过公司与外地客商直接对接,有效解决了销售途径,金钗石斛出售单价也提升至15—30元/斤,铁皮石斛的价格更是达到了350-500元/斤。
2023年,滩子口村成功争取到了巴南区2024年第一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00万元,计划2024年建成滩子口村特色中药材初加工中心。在今年召开的镇二十届人大六次会议上,该加工中心建设项目被确定为人大监督民生实事重点项目。
据了解,下一步,圣灯山镇将针对石斛产业发展,持续创造良好环境、完善产业配套、保障生产要素、补齐各项短板,吸引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进入石斛精深加工及相关领域,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,将“小石斛”打造为结构合理、链条均衡、多产融合的中药“大产业”。
(转《公民报》)
ICP备案:渝ICP备12007155号
国际联网备案:渝公网安备 50011302001163号